第265章 蔡邕的提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5章 蔡邕的提议
翌日,清晨。
刘枭起床晨练后,吃过早饭,换上官服,便准备出门。正所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刘枭换上官服后,气质更是出众。
唯一的缺憾,是刘枭没有蓄须,颌下光溜溜的。因为这一情况,导致他看上去很年轻,削弱了身上的威严和气度。
他准备出门时,士兵进来禀报道:“大人,蔡邕求见。”
刘枭吩咐道:“请!”
士兵去传令,刘枭则转身回到大厅。不用猜测,刘枭清楚蔡邕的来意,必定是道谢来的。恰好,刘枭得让蔡邕请辞,一并把事情说了。
然后,他再去觐见皇帝。
不一会儿,蔡邕进入厅中,他向刘枭揖首行礼道:“下官蔡邕,拜见刘太尉。”
论官职,蔡邕更低。
他出狱后,便恢复了官职,依旧是朝廷命官,以朝廷官职向刘枭行礼。
刘枭道:“蔡先生请坐。”
“谢太尉。”
蔡邕道了声谢,便撩起衣袍坐下。他开门见山的说道:“承蒙刘太尉襄助,蔡邕脱离牢狱,邕感激不尽。老夫此来,是履行约定。自今日始,老夫自当为刘太尉效力。”
刘枭轻笑,说道:“蔡先生谦谦君子,我相信蔡先生。”
蔡邕道:“刘太尉谬赞。”
刘枭话锋一转,顺势道:“既然蔡先生为本官效力,听从本官的安排。接下来,蔡先生上表请辞,专心修撰汉史吧。”
蔡邕花白的眉头扬起,很是错愕。刘枭一开口,竟来了句这样的话,令他很诧异。
刘枭道:“蔡先生不愿意吗?”
蔡邕道:“为什么呢?”
他没有回答为什么不愿意,而是询问刘枭的意图是什么,因为刘枭的安排太突兀了。
刘枭说道:“蔡先生在廷尉府里面,为了能修撰汉史,曾上表向王允致歉,并愿意接受刑法处置,以保全性命修撰史书。如今,怎么不愿意了?”
蔡邕说道:“权势于我如浮云,如果刘太尉让老夫辞官,自然没问题,只是理由呢?”
刘枭叹息一声,解释道:“蔡先生,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你是性情中人,醉心于学术,不懂官场手段。你这样的性子,适合像家师一样,安安静静的做学问。”
蔡邕问道:“令师是?”
刘枭的情况,蔡邕具体不知晓,他倒是好奇,谁能教导出刘枭这样的人。
刘枭道:“家师郑玄!”
“竟是康成公?”蔡邕大惊,看向刘枭的眼神,也瞬间有了变化。郑玄在经学上的造诣极深,是经学的集大成者。
纵然是蔡邕,也佩服无比。
尤其郑玄年长于蔡邕,在郑玄面前,蔡邕虽然名满天下,但毕竟小了一辈。
蔡邕感慨道:“没想到,刘太尉竟是康成公的弟子。”
刘枭又道:“蔡先生,朝中的局势,起起伏伏,相互算计,相互联合,太过于阴暗,不适合你。本官之前就说过,我要你效忠,不图其他,只是借助你的人脉。你在朝中为官,容易陷入困境。与其如此,不如静下来著书立说。”
“唉……”
听了刘枭的话,蔡邕叹息一声,颇为落寞。
不过,蔡邕也是洒脱之人。
而且他的志向,也不是治国平天下。他落寞过后,很快就恢复了平静,洒脱说道:“老夫听从刘太尉的安排,回去后便上表请辞。”
“如此最好。”
刘枭松了口气。
蔡邕话锋一转,说道:“老夫来此,还有一事。”

刘枭道:“什么事?”
蔡邕眼中有期待,问道:“刘太尉昨天见到了昭姬,你看小女怎么样?”
刘枭心中一动。
不过,他脸上的神情却是古井不波,微笑道:“蔡姑娘花容月貌,才智高绝。尤其蔡先生入狱期间,蔡姑娘四处奔走,孝心可鉴,她是个蕙质兰心的女子。”
蔡邕听着刘枭的夸赞,老脸上也露出灿烂的笑容。
女儿得到夸赞,他作为父亲的,与有荣焉。蔡邕坐直了身体,迫不及待的问道:“刘太尉,可愿纳小女为妾?”
蔡琰的婚事,蔡邕也发愁。
卫仲道病逝后,蔡琰在卫家过得不好,和卫家断了关系,便直接回到家中。蔡琰毕竟嫁过人,再想找个门当户对的,有些困难。
如果找其他的小门小户,以蔡琰的出身,自然能得到正妻的位置。然而,蔡邕却不愿意,他不希望蔡琰受苦。
他和刘枭接触不多,但刘枭有手段,也有身份,是个年轻俊杰。而且,他本身就绑在刘枭的船上。如果蔡琰嫁给刘枭,倒也不辱没了蔡琰。
女大不中留。
蔡琰是大姑娘了,而且也嫁过人,一直留在家中,会让人说闲话。
早些解决蔡琰的婚事,也算是了了一件大事。
刘枭对此,并不抵触。
尤其是,想到昨天晚上,蔡琰当着他的面,说的那些话,更觉得有趣。一转眼,蔡邕当着他的面,竟然推销女儿,着实是因缘际会。
刘枭说道:“蔡先生,如果蔡姑娘愿意,我没有意见。”
蔡邕大喜。
刘枭同意,蔡琰的婚事就敲定了。虽说蔡琰嫁给了刘枭,是做妾,但宁为英雄妾,不为贫贱妻,他希望女儿过的好。
蔡邕说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此事,老夫定了便是。择日不如撞日,老夫回府后,便会告知昭姬,让她做好准备。”
如今的蔡琰,不是第一次出嫁。再想风光的摆宴,再想让刘枭迎娶,便是不可能,会少许多的程序。
刘枭道:“婚事上的事情,我不怎么懂,便劳烦蔡先生费心了。”
“不费心,不费心。”
蔡邕捋着颌下的胡须,笑着应下。
刘枭说道:“蔡先生,我要入宫觐见天子,便不久留蔡先生了。”
蔡邕道:“国事为重。”
他和刘枭一道出了太尉府,然后目送刘枭离去。眼看着刘枭离去,他喜笑颜开。如今他脱得牢狱之灾,能静心修撰史书。又解决了女儿的婚事,可谓是一身轻松。
刘枭乘坐马车,直奔皇宫。
马车在皇宫外停下,由士兵通报后,刘枭在士兵引导下,进入皇城内。走了一段距离,来到了未央宫中。进入殿内,刘枭静静等待。
这座宫殿,有些老旧了。
虽然翻新过,但依旧能看出陈旧的痕迹。毕竟,此前的都城在洛阳。迁都到长安后,董卓把心思都花在修建郿坞上,没有整饬宫殿。
不一会儿,脚步声响起。
刘枭循声看去,看到一个十二三岁的青年,头戴冕冠,身着十二纹章冕服,大步进入殿中。
这便是刘协。
刘枭打量了一眼。眼前的刘协,虽然年轻,却不显稚嫩,反而是早熟。在刘协看到刘枭时,眼中流露出一抹激动的神色。
刘枭是宗亲,刘协见到了汉室宗亲,便自认为找到了自己人。
刘枭双手合拢,拱手道:“微臣刘枭,拜见陛下。”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