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章,有话要说以及一些感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天写下四百章的标题的时候,心中颇不平静。
《将骨》的创作,辗转波折,转眼间已是四百章。虽然现在脑子里的情节可以确定能够写到五百章,但若真到了五百章的时候,恐怕就不是写五百章感言,而是差不多要写完本感言了。
其实在一百章、三百章的时候,我都有想过要写一个感言。上本书的时候,三十万字我还写了一个感言。前两天看人家的书,看到了封推感言,这才发现,《将骨》其实还欠缺一个封推感言。
当然,今天不是写封推感言。
这本书到了四百章,其实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了。这个阶段会很长,画卷也会很大,但是综合来说,它就是一个阶段。如果形势不太差,这个阶段,可能会超过四十万字。当然,如果形势特别好,比如说订阅红票什么的超乎预料,我激情一暴涨,写个五十万字八十万字也有可能。
百万字?那当然不可能。百万字就不是激情,而是灌水了。
这是剧透。也是我给大家的一个交代。
转入第四卷,这两天一直在布局,然而布局起来却并不顺利。或许是进入最后一卷,进入最后一炮了,想要尽可能写得尽善尽美一些,为这本书给一个能够让自己满意、能够稍稍满足大家希望的结局。
如此纠结了两天,直到今天如厕的时候,才突然灵感迸发,终于将大致框架挤了出来,一时之间,顿感大爽。
其实之前就对最后一卷有过构想了,但是在真正进入第四卷的时候,才发现开头有些难以下笔。
有很多线索需要梳理,有很多矛盾需要兼顾。
经过今天这一章,相信大家已经能够看出来,第四卷的前一部分,会是在西域展开。
其实在第四卷开始之前,对于匈奴、百越、淮南国、甚至是卫氏朝鲜,还有西南边的羌氏,脑子里都有大致的勾勒。然而,却一直忘了西域。
今天坐在电脑前准备码字的时候,在没有大纲的情况下顺着情节往下写,才突然发现,哦,原来西边还有这么大一块地方在这两天竟然被忽视了。
在本书进入vip之前,其实我一直是没有大纲这玩意儿的,最多对下面的一小段情节有个规划,很多时候都是坐到了电脑前,打开了wps,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之前的很多情节,都是顺着笔端,顺着情节发展的需要,往下写的。
当然这不是说我是乱写,在开《将骨》之前,我对这本书的走向和阶段还是有一个大致规划的,比如说在不同的阶段秦城主要干些什么,有哪些主要的人物出现。但就是没有大纲,也没有细纲。结果,这导致了很多时候卡文,干坐着挠头半点憋不出个响屁来。
直到入了vip,知道要收费了,这才开始写大纲,写细纲。有和没有大纲细纲的区别,相信不少人都能从入v前和入v后的布局中看出来。这也是这两天我一直坚持要把第四卷的细纲憋出来的原因。但是从心理上来说,我是并不喜欢写大纲的。
《将骨》写到今天,出现了一些我之前都不曾预料到的情况,包括将《将骨》写成了一部治世小作,并且都深入到了文化、经济、治国思想等方面,这是我开书之际没有想到的。不管这些东西写得如何,至少我已经惊叹了。
记得毒蛇兄之前说过,看到简介中说我要改变大汉,影响千年历史时,他是既期待又担心。我承认,那个时候我也是很担心的。但是书写着写着,就会逼着你去研究一些东西,然后再回过头来写。再往后,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有段时间书评区关于儒家治国好还是法家治国好的问题的争论,着实给了我不少灵感,我承认若是没有那个争论,我不会老是纠结,也不会得出新学这个答案。
“如今”的大汉,新法推行,新学马山就要面世,国富民强,有了建设边城大规模缩短后勤补给线的资本,也有了将匈奴一网打尽的可能,而不至于如历史上的大汉,漠北决战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

有的读者说我把有些东西美化了,甚至是把刘彻写的太牛-逼了些,前者我承认,后者我是怎么都不会认同的。
我给《将骨》中汉武一朝的定位就是: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
因为是英雄的时代,所以很多东西就要理想化一些,虽然书中并不缺乏反派、缺乏小人,但就如同汲黯与秦城斗争的原因也仅仅是因为政见不同一样,很多冲突都不是个人利益之争。所以汲黯看不惯薛泽与淮南国谋事,在发现薛泽与匈奴有来往之后甚至果断与薛泽撇清了关系。
所以有窦非这种虽然窘迫了半辈子,也不肯埋没理想的人,即便是饭都没得吃,也依然留着半屋子书简。
我想,英雄的时代,总有些人要可爱一些。
但这又并非是我强加给这个时代的,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相对单纯的王朝了。汉朝之后,礼崩乐坏,人心不古。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过一次,三国两晋南北朝,又礼崩乐坏了一次。在前朝的基础上,这次崩坏的很彻底,让华夏文明中终于不复再有周礼的风采。
所以在很多作品中,总会提到后人仰慕周礼汉仪。
《将骨》是借了一个英雄的时代,圆一个大国的梦想。
很多作品总是说逆势而上,争霸称王,最终成为最高的存在。但是逆势而上,真的那么容易么?
我甚至看到一本书,想要在战国后期以一个山东小国抗衡秦国,这是逆势了,但是可能吗?
在那个时代,秦国已经无懈可击了。而这个无懈可击,是用了几十年,近百年的积淀换来的。秦国的耕战体系,秦国的千里沃土,秦国的民众君臣,在当时对于争霸这个事业来说,已经是极为完美的了。并且,这还是在有商君、张仪、白起等等这样的不世大才接连出现,奋斗了近百年才得来的大势,要军队有军队,要粮草有粮草。山东一国,即便是合纵(事实证明合纵是比不过连横的),即便是土改(土改?别开玩笑了),即便是刺杀(刺杀?能不能别搞笑?)......要如何逆天,才能在短短三五十年二十年之内,超过人家众多不世大才前后奋斗了近百年的成果?
神都不能,因为历史是有局限性、时代性的。
再说刘彻。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就这四个君王最耀眼了。而我一直觉得,这世上确实有些天才,他们的确不是一般人能够比拟的,至少在某些方面是。
在描写刘彻作为皇帝这个职业的份上,我觉得我没有将他拔高。
................
说的有些乱有些多。
本书中会出现很多借势顺势的行为,这都是为了利用时势达到目的。出使西域亦然。
另外,本书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立脚点:与其说秦城在大汉做了多少事,还不如说,他为大汉的后世做了多少事。(虽然他现在确实做了很多事,但是这些事都是对以后有深远影响的。)
事情是做不完的,匈奴灭了还有青藏高原,还有中亚,还有西南,军事上的事大定了,还有治国上的事,治国上的事完了,还有文化上的事......而秦城要做的,是给后世打一个地基,让大汉能够越来越强大。便是大汉不存在了,中华大地也能越来越强大,而不是在以后还被异族入关,甚至是入主。
而这些,除却在前面的书写,都是第四卷要表现的内容。
其它的不敢言说,至少我能保证,第四卷,无论是在情节上,还是在人物以及人物关系刻画上,都比前面的要好。不说好多少,但肯定要好。
谢谢。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