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马隆出征凉州 (2)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马隆去了,武帝翘首以盼,众朝臣也各怀心事等着他的消息,希望他成功的有,希望他失败好证明自己的意见正确的有,后面那种是只知争权夺利不管国家兴亡的。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个道理他们或许也懂,但换个主人对他们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他们照样有本事见风使舵,成就自己的好事。
马隆起先还有消息不断传来,但是后面就渐渐无声无息,到最后竟有好几个月音讯全无,眼见是生死难知了。
司马炎当然很着急,群臣似乎也很着急,他们大概怕司马炎太消停了,一直喋喋不休地在他面前做着各种各样不祥的预测,象“马隆一定全军覆没了”,“马隆一定战死了”,“我早知道他是大言欺人的,现在明白了吧?此人误国误君,应该昭告天下,以为惩戒”,“赶快另派良将吧,不能再等下去了,不然就大事不妙了”,等等,全是这样的话。
司马炎心里着急,但是表面上还很镇定,既然没有马隆败死的消息传来,他宁愿相信他还活着,司马炎相信马隆这样一个有胆色,有魄力,有见识(他募兵的方式就足以显示他与众不同,不是鲁莽轻率之辈)的人,不会让他失望。
作为开国之君的司马炎虽然不具备雄才大略,但也自有过人之处,他在一些大事上表现得非常明智,比如说信任羊祜。朝廷中有那么多人诽谤排斥羊祜,包括盛名远播的羊祜的两个外甥王衍王戎(他们因为羊祜看不惯他们的夸夸其谈而憎恨羊祜),但司马炎毫不为他们所动。
始终倚重羊祜,并一任他所为,他死后又重用了他推荐的杜预。
就在这时候,马隆的信使忽然到了,原来马隆转战千里,已到了武威镇所。
树机能这九年来率领他的联合部队,已经将他的战果自甘肃武威(凉州)过四川东部边缘打通到贵州北部的温水,马隆转战千里,不曾败过一次,这其中的艰苦自不必说,这能耐更不必说。
司马炎抚掌大笑,说:“我当初如果听信你们的话,秦凉现在已经没有了!”因此立刻下诏嘉奖马隆,并加封他为假节宣威将军,以奖励他孤军奋战,冒险犯难的功绩。
那些说话的人自然羞愧万分。
马隆率领他精悍的三千队伍,从洛阳出发,一路急行,先去了贵州温水,他显然是想从温水一路扫荡过去,企图消灭树机能的全部力量。
以三千人马荡平数万胡寇,他的胃口可真是硕大。
一般来说,马隆要消灭树机能,应该直接奔赴武威,树机能本人和他的精锐主力全在武威,如果马隆能在武威将树机能击败消灭,那他的其他各部也必将土崩瓦解,这似乎是最好的选择。
可是马隆却选择从温水进军。
他可能是这样考虑的:树机能善于采取游击战术,大部队反而不适于跟他作战,所以马隆只选取了三千多精锐,这三千多精锐类似于突击队的性质,行动迅速,进退从容,便于调遣,使用得法,杀伤力巨大,而树机能对他们不便于捕捉。
这样的部队最适于各个击破。
温水的叛军虽然也有数万之众,但主将不力,组织不严,属乌合之众,取胜应该相对容易,首战告捷,足以丧敌胆,壮己方士气。如此一路征战过去,既可以震慑敌人,瓦解对付的斗志,又能得到许多对敌的经验知识,有助于跟树机能精锐的最后一战。
此外,能够尽量消灭树机能的全部有生力量,达到全面的胜利,使其难以死灰复燃。
如果是这样的话,马隆就不仅是一个将才了,将帅的区别就在于有大局观,不局限于一时一地,考虑的是长久的胜利和稳定安定。
这也是一个真正对国家社会有责任感的人,用那时的话说,就是一个真正忠君爱国的人。
最后,甘肃一带尽是胡人盘踞之地,温水周围尽是西晋属地,便于补给,可能最容易获得帮助,而这里的树机能部比较孤立,被凉州晋军拖住的树机能难以救援。

或许马隆制造新式武器的材料也容易在那里得到,贵州树木繁多,优良树木品种齐全,甘肃贫瘠的山地沙漠与它毫无可比性。
马隆十一月渡过温水,树机能的部众已有数万人在温水依据险要严阵以待。
地势险要,山路崎岖,易于坚守,也易于埋伏,马隆可不是胡烈一流的鲁莽之将,树机能部众的诱兵之计,激将法对他毫无作用。
他要的是步步深入,稳扎稳打。
针对这里的地形,马隆在这里先画出图纸,让士兵们造起了新式武器。
马隆的新式武器叫扁箱车,这种东西我们没有见过实物,也没有得到任何关于它形状的详细描绘,但是它的作用却让我们看得很明白。
这个扁箱车据说是参照八阵图制造的,它的上部是一个木屋,里面可以藏人,储存兵器,因为它是扁形的,因此很适合在狭窄的山道上行进,马隆的士兵就在这种车子里从四面引弓射箭,而树机能的士兵却没法伤害到他们。
那都是些力大如牛的神箭手啊,射程既远,又百发百中,还能够力透重甲,树机能部队的埋伏全用不上,遇上就只有死路一条。
扁箱车到了宽阔地带,就聚拢起来围成一圈,结为营寨,马隆再在车外四周插上鹿角,这就成了钢铁堡垒,凡有来攻之敌一律射倒,而敌人却绝对无法靠前。
这种东西有点象坦克的雏形,既是防御武器,又是攻击武器,它的驱动原理应该与诸葛老先生的木牛流马相同。马隆就这样一路行进,一路杀去,杀得树机能人仰马翻,而他几乎没有任何伤亡。
数战一过,敌人闻风丧胆。
马隆如果生在这个时代一定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家,而后人就是用兵器革新家称呼他的。
马隆这样还不算,他怕敌人逃得太快,杀得不过瘾,部队里还带了好多巨大的磁铁,他到了山上就把这些磁铁推到山道上,树机能的那些士兵都穿着铁制的盔甲,遇到这些磁铁就变成了笨手笨脚的狗熊,只能乖乖地挨打。而他的人穿的全是犀甲,活动自如,丝毫不受影响。
跟他打这样的仗肯定很有意思,很嚣张,历史上突破常规靠科学知识靠利用各种有效物体做武器打仗的军事家并不多(非止于军事战略战术),这可是公元三世纪的人啊。
大多数人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和头脑。
这些道理胡人是不明白的,他们在这种情况下都呆楞了,把马隆的人都当成了神人。
跟神人打仗还有法打吗?当马隆的突击队转战千里,毫无挫折地到了武威的时候,树机能的部下鲜卑首领猝跋韩、且万能带着一万余户归降了马隆。其后,马隆又联合了没骨能等一些部落,与树机能进行了最后的决战,树机能全军覆没,被他自己的部下杀了。
嚣张了将近十年的树机能就这样被三千人的马隆消灭了,秦凉一代从此得以肃清。
马隆取得了这样大的胜利,立了这样大的功劳,当然还得再加赏赐,可是在家享清福的那些人又不满了,说前面的赏赐已经够了,这再加不是太过了吗?这些人就是嫉妒,看不得别人好,所幸武帝的内弟卫将军杨珧说了句话,他说:“前面的赏赐是为了激励马隆,为了让他更加用命,现在他立了这样的大功,如果有功不赏,后面还怎么用人?”武帝也不同意,他坚持又赏了马隆。
马隆的才能被大家看到了,因此后面不久朝廷就让他做了平虏将军,西平太守,专门守在西平(西宁)。那时西平建制已经荒废,马隆平定了西平,恢复了西平经济,在这里一干就是十几年。后来有人见马隆在这里干得挺安稳,挺风光(边疆大吏,方面大员啊),觊觎他的位置,就活动朝中权贵把他调开了,可是马隆刚一走,那里的少数民族就又想造反,吓得朝廷慌忙又把他调了回去。
人家服的怕的就是他。
马隆最后老死在了他的职位上。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