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原来如此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一日从学校回来,我就直接进了我的书房,打开保险了慈禧临走时交给我的一个包袱,打开来,看着这包东西,有信件,也有帐册,这大概是谁也想不到的吧,所有人都以为里面会是一些金银珠宝之类的东西。
今天朝上再议废后的事了,想到那位皇后现在应该是如坐针毡了,珍妃和康有为都没死,这出乎我的意料之外。我以为珍妃此次是死定了,虽然不知道玉儿在宫中是如何谋划,但我一直以为珍妃定会中了皇后的计,自尽才是。
后来才从宫中传出了消息,在最后一刻,有人给瑾妃报了信,而报信的人,就是玉儿身边的丫头,我和哥哥当时都是一愣,我们事前知道她先让皇后入套,去策划了那个所谓的太后要杀皇上的传言,再在我们即将入宫之时,着人去大叫皇上了,逼珍妃自尽的。
可是她在这个时候却出人意外的叫人去报了信,救下了珍妃,所以才有现在光绪要废后的朝议,不过光绪和珍妃也并拿不出什么实证来,证明是皇后所为,虽然朝中的大臣大多都不太喜欢这位姓叶赫那拉的皇后,可是大清的国统,祖宗的规矩,倒让他们搬出了不少,不赞同废后。
其实其中有些大臣也是存着一些心思,谁都知道光绪最宠的是珍妃,可是珍妃的一些传闻实在是不太好,买官卖官的事儿,和她那两个兄弟没少干,都对她有些不满,作为后妃,竟然如此大胆,只怕是跟她的德性是有关的皇后虽然是太后的侄女,可除了跟皇上闹闹脾气之外,却并未做出多少出格之事,所以大多朝臣都不愿看到皇后换成珍妃。
所以,这些大臣就和皇上顶上了,坚持不同意废后,气的光绪在朝堂之上,拂袖而去,我中午吃饭时就得到了这个消息,于是办完学校的事情,便匆匆赶了回来。
这个包袱里的信件、帐册,是珍妃这些年来卖官的记录,而那些信件,则是志锐兄弟俩和那些买官的人来往信件而最最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那里面竟然有康有为的名字。
这是让我极吃惊的,康有为没有买官是却帮了人买官,据他私下给志锐递出的这封信中,他极是赞扬这位叫腾子贵的人,是个有着新思想新政,并一心报国的忠贞之士。
我有些呆,若是现在把这些东拿出来,形势会变的如何呢?康有为真是运气好,在狱中撞墙的时候让人给拖住了,让我有些失望可是却恰恰是我寄予了厚望的谭嗣同拉住的他。
在狱中大叫皇上了的个狱卒已经离奇失踪了,我摇了摇头自己清醒一些,看来这位剑胆琴心确实是有些难缠不是怨他救了康有为,而是有些惋惜么好的机会,错失了,据说当时谭嗣同劝道:“皇上没了,我们正应该死的轰轰烈烈,好以此警世天下人。”
“望门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这是谭嗣同在当时吟给中诸人听地。如今已经流传了出来。后世看到地“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其实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改过地。
我继续头疼着是否要这些东西公诸于世。竟然就这样在书房里坐着。也知道过了多久。忽然听到敲门声。我才清醒过来。问道:“谁啊?”
“秀儿。是我。哥哥。”
进来吧。”
载沛推门进来。皱着眉道:“天晚了怎么还不开灯呢?”
我这才注意到天色已经变黑了。讪讪地道:“没注意。”
载沛打开灯,也看到了桌上的那个包袱,我拿着那包东西出宫后,一回府就和他一起打开来看过了,当时我们只觉得时机未到,此时拿出来,不一定能达到我们要的效果,便又收了起来。
现在载沛看着我拿出这个包袱来,问道:“你也听说今天的朝堂之争了?”
点了点头。
“你觉得时机到了吗?”
“只怕是有些玄,如果此时拿出来,我不知道皇上会如何做?”我犹豫道。
载沛笑道:“你现在拿出来,皇上震怒,大不了不立珍妃为后,可是却一定会跟咱们又结一道仇。”
我点点头,道:“我就是怕的这个,他今天在朝上已经跟那么大臣甩了脸子了,只怕是不好现在拿出来,到时候珍妃死不了,却又让咱们跟她多

子了,玉儿到底是怎么想的,怎么会在最后关头去”
“我们都不知道当时宫里到底生了什么事儿,许是她是迫不得己而为之呢?”载沛猜测道。
“唉,如今再讨论,也晚了,反正她如今还是一样的活蹦乱跳。”
“你也不用太悲观,玉儿应该会想法子再去保皇后的,以她在皇上心里的地位,皇上还是要听些的,这事儿应该能往后压一压。”
“哥,她难道还没有给你传什么信儿出来吗?”
载沛摇了摇头,:“没有,不过明天的朝议应该会转风向了。”
“哦?什么事儿?”
“厘金税载沛高深莫测的。
“厘金税”可以是近代史中中国财税制度的一个怪胎,给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带来了极大的伤害,所以也被人称为“恶税”。
清朝前期,清政府的奢侈之盛行,到了嘉庆、道光两朝,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因地方官府的肆意浮收与加派而锐减,加上川楚不断用兵、黄河水患频繁、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国库日趋支绌。清政府存银从乾隆四十六年的70C0余万两到道光三十年已经降至800余万两,其财政状况为有清以来所仅见,不过左腾右挪,尚能勉强渡日。
1840年鸦片战争爆后,除去争损失外,清政府又背上了沉重的赔款和债务负担。从道光二十二年到现在,清朝的对外又是赔款又是割地,债务支出需每年偿付2800多万两,另洋务费开支每年需两千余万两。
而厘税正式开收,却是咸丰年间,太平军兴起后,各省多以镇压太平军为借口,截留田赋,以备急需。庚子赔款以后,因赔款数额巨大,清政府无力偿还,遂将赔款数额分摊于各省,于是各省便以分担赔款之名而获得就地自由筹款之权。但是因为当时时局动乱,各省田赋多被地方官府所截留或擅自挪用。
所以自此以后,清政府中央集权财政管理体制完全被破坏了,咸丰三年,刑部侍郎雷以诚在扬州帮办军务,因部拨军饷未能接济,分摊各省协饷又一直不到,为急筹军饷,他便在长江边上设局,对往来船只劝捐助饷,成效颇为显著。但劝捐毕竟是“劝”,并非长久之计,于是采纳了幕僚张江的建议,试行“商贾捐厘”之法,既不称征厘,亦不称抽厘,而谓之“捐厘”,既类似捐输,又能长久课征,可谓煞费苦心,未料其税源确为丰厚,大助军饷。
这个方法,显然是非常有效的,于是雷以诚派人去扬州附近的仙女庙、邵伯等镇,劝谕捐厘助饷,收效甚大。次年雷以诚上奏朝廷,要求在江苏各地仿行办理,其后不久推行与各省。咸丰末年,已遍及全国,但此时捐厘,已免‘捐’的意思,而成为正式的税收了。
而这个厘金税却是康有为此次维新一直想要进行改变的一项税收制度,如今他大权在握,皇上又对他极为重用,也非常非常的信任他,所以这正是他要马上进行改变的最佳时机,本来他是打算今天在朝堂上提出的,可是却因为废后之事耽搁了,只怕他现在的心里也是极为郁结的,想来明天,他一定会在皇上未提废后之前先把这件事儿提出来,毕竟,在他的眼里,皇帝换正妻,始终是没有国家大事重要的。
而他以前就曾对陈三立说过,“厘金之害以慰民心,减出口之税以扩商务”,认为它既不利商,又不利农,也不利于国,必须予以裁撤。还说“内地害商之政,莫甚于厘金一事,天下商人久困苦之”,指出厘金“内之务农工之源,外之损富商之实。既以筹款计,亦徒中饱吏役,而国不受其大益”。
他打算通过征收印花税等来开辟财源,同时举办银行、邮政等国有事业,用以代替厘金税。这在他被下狱之前,就已经在进行的事,可是因为慈禧的政变,使得这件停了下来,所以他现在必须要尽快把此事解决,以做出一些政绩,以收天下民心。
康有为一直说商兴才能国富,统治必须“保商”,而保商的关键在于轻税。康有为的轻税思想在后期展为无税论,在《大同书》里他主张“公中更未尝向一人而收赋税,扫万国亘古重征厚敛之苦。”(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章节更多,!)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