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弱冠的吴郡太守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王易闷声不响地回到了传舍,然后表面上装作很平静地睡了一个好觉。
直到第二天中午,用餐过后,王易才对迫不及待的属下们交代了盛宪的意见。
众人立即沉溺在巨大的震惊和欣喜之中。
不过王易嘱咐他们必须要“不动声色”。
盛宪知会王易后,也利用自己的渠道传播出去,在极短的时间里,吴中甚至连街巷的匹夫也知道王易日后将掌吴地一方印绶了。
这时王易才开始行动。他让刘馥和董昭竭尽全力去挽留吕岱三人以及张纮,然后又着府中精干的小吏尽可能挽留江北士子。
吴中得知王易将掌大权,无不震惊莫名。
但他们也很快恢复了常态。几乎所有人都心服口服。
王易很想再派几个能人去与江北名士接触,然而他蓦地发现自己身边再无杰出的筹划士了——徐盛和乐进虽也是族中精舍教育出来的,但总归鄙气多于才气。
如果李严恰在身边,而又为自己所用……王易虽然有些遗憾,但他马上意识到,平定了这许风波,又得了两千石的官职后,他对李严的吸引力就会以指数增长。
吕岱张纮等人因为对王易具有强烈的好奇感,因此也在尽可能地搜刮有关王易的信息。
但出乎王易过于自信的期待,不仅仅是吕岱等人,大多数渡江而来的士子——即使是资历最为普通者,也并未立即投身于王易门下。大多数人三两个一行,依然是结伴而行,还纷纷以一个小团体的名义遣人过来通告,说是自己还要在吴郡之地游历一年,再图仕事。
他们是会留下来。但言外之意,就是要考察王易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有什么表现了。
尽管王易名头够大,也在一系列的事件中展示出自己近乎无以伦比的才华,然而秩二千石的职位却不是人人都能坐得安稳的。吴郡亦是国朝东南举足轻重的一隅,要想驾驭好这依江连湖、兼有盐铁之利的名郡,其实并不容易。
吴郡的地理条件固然优渥,人才也是辈出,然而王易也从来没有对可能出现的艰难险阻掉以轻心过。
永嘉之乱所引起的历史变革性的人口大迁徙还未到来,江东地区没有得到中原地区数百万人口的滋润,因而生产力并不发达。在这个时代,经济重心由人口重心决定,人口决定社会规模,劳动力决定社会生产,而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吴郡无论如何也算不上一个可以在经济上睥睨天下的郡。
前汉七国之乱爆发时,吴王刘濞称自己勒紧了裤腰带,每天都在生产器械、囤积粮食、广布恩信,为了做皇帝勤俭朴素了三十余年。他的话说得是叫人瞠目结舌,然而他与其他封王联合起事,一败即是土崩瓦解,先前所打好的貌似宏伟的基础都在顷刻间崩塌了。可见,此时长江以南的经济实力与中原相比,实在是差距悬殊。
在这个时候跨江北击,破虏讨逆,涤荡浊乱,重建乾坤,的确是困难重重,可谓近似“逆天”而行。
然而王易既“逆天”穿越来到此世,他也要“逆天”完成这宏图伟业。
君子见机,达人知命。盛宪不愧为垂名于史的名士,他已经察觉到王易的不一般,也知道自己斥鷃腾跃不过数尺,而鲲鹏抟扶摇而上可达九万里的道理。
而盛宪要将太守之职让出,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过了仲秋,造化弥漫开肃杀之气。值此严峻的时节,盛宪终于在酝酿已久后乞骸归乡。
辞书火速送至京城。只停转了三五日,王易的任命书便快马加鞭送来。
吴郡士子起初真有一种感觉,那是盛宪将太守之职“拱手”让给了王易。这是他们不如盛宪那样洞悉世事的往来走向。

敕令委派的朝廷文书在手时,王易早已回到了海盐。那时他正在竹林的精舍讲授墨家以后逐渐发扬广大的名学。
王易的衽席就铺在精舍延伸至外的高脚楼台上。他正坐于此,环视着端坐在坂上林间的预备军们,心潮澎湃。
“盛孝章伟量惊人,真乃我之知音也!”
王易终于喟然长叹。
“恭喜主公!”刘馥董昭以及徐盛那班武人无不稽首拜伏。在诚心伏倒的人群之中,有吴郡馀杭人凌操。
凌操被王易的心腹捉来,起初简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天助神力挣断束缚,再取王易等人的首级。但到后来他听闻事情始末,知是自己误会了王易后,便又感到无比的羞惭——尤其是在知道王易在顾氏筵席后当着太守的面揭露罪行,并亲手斩杀贼人后。
他年轻气盛,本是追慕王易的风采而不远千里而来。因而真相大白后,他就甘愿投奔在王易的属下。因为其胆识超常,勇武过人,被王易特训一个月后就被编制在王易身边。
而袁敏也跟随在王易身边了——然而他并没有心悦诚服地归顺。袁敏武艺出神入化,却在慌乱之中被人轻松活捉,这让他引以为耻。然而他终究满腔志气,心知王易非池中之物,故仍然留在了海盐。
他期待能够在什么场合表现一下自己——得知王易被任命为吴郡太守后,袁敏五味杂陈,只觉得现在自己的处境不尴不尬。
其实王易将为吴郡太守的消息来得过于迅猛,吴中多是像袁敏这样,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时候局促不安。
过了新年,王易终于正式就职。
作为太守,王易有权力延揽人才作为自己的的“掾属”。为了不引起吴中旧士的惊惶,王易并未给自己的属下授以职官。而空缺的海盐县丞,王易特举荐小吏邓当。
邓当出身贫贱,得了这个职官,自是大感王易知遇之恩。
邓当有才华,当然,他最能为王易所看重的,乃是他妻子的弟弟吕蒙。那个家庭贫困的小男孩,日后将是历史辉煌篇章的缔造者。
当然,王易暂时对官职的排布并不是特别顾忌什么。毕竟陆张两家已经化为齑粉了。而孙氏元气大伤后,正如虎落平阳,已经接连不断遭到乡里势力和官府势力的压迫,生活每况日下。据说他们族中的长老已经在着手准备投靠下邳的孙坚了……
这一年,王易正当加冠之年。
从理论上来说,王易授职两千石乃是成立的。然而从惯例上来说,这却有些惊世骇俗了。
不过在这样衰腐的末世,国柱将倾,大厦瘫圮,实际上世之众人都会越来越以从容的心态来看待这些怪相了。譬如就在这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太尉张延被免职。灵帝遣使者到长安去拜张温为新的太尉。在京城之外任命三公的惯例,就从这一年开始了。
与春季二月,江夏郡赵慈挟众造反,杀死在讨伐黄巾军中立下煊赫战功的南阳郡太守秦颉相比,改变或创制什么敕令,已经不再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新官上任至少需烧三把火。建设一个有吸引力的吴郡,恐怕是王易在中平四年(187)北入中原与各豪杰再会,以及做好应对洛阳之乱的准备之前,所需要倾注精力的头等大事了。
家事、国事,在这一年都蜂拥而至。除了要应对焦头烂额的公职和家务事外,弱冠的吴郡太守王易还得提防宵小的偷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