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试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今的大汉国已经和往曰不同,刘解忧嫁到乌孙国,已经三四十年了,那时候有获罪的诸侯王女儿可以冒充、代替公主出嫁,如今呢?
匡衡一看,立即扬声说道:“我大汉是解忧公主的父母之国,公主对大汉心存眷恋,实属正常,依臣愚见,此事利大于弊,还请陛下明鉴。”
匡衡是在揣摩天子的意思,他的话中说的很清楚,刘解忧自己就不是什么正牌的公主,因此,如今随便的找一个女子嫁到乌孙国去,实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匡衡一说,刘询就看了他一眼。
匡衡这会说这话还有一个目的,除了讨好皇帝刘询外,还有讨好富平候张勃,以及廷尉于定国的意思。
人人都知道天子刘询有两个女儿,一个是馆陶公主刘敏,另一个是敬武公主刘施,这两个公主一个被赐婚给了富平候张勃的儿子,如今的黄门郎张临,另一个被赐婚给了廷尉于定国的儿子,同样也是黄门郎的于永。
那么,天子刘询已经没有公主可以再嫁乌孙了,只要学学大汉国从前的先例,随便的找一个女子以公主的身份嫁过去,就皆大欢喜。
大家都在考虑这个问题,所以对乌孙国要嫁过来一个他们自己公主的事情,倒是没有过多的理会。
嫁出去难,迎娶一个女子过来,这个倒是好办,随便的找个男的将乌孙国的公主给娶了就成。
但是张敞听着匡衡的话,有些不以为然。
对于类似和亲这样的问题,张敞素来觉得需要慎重。
这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就没有莫名其妙的恨,两国之间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联姻和和亲,没事了谁也不会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到天边去,就是找别人的女儿代替公主出嫁,中间也都是有一定的政治图谋的。
关了门在家里知道这女的不是公主,可是出了门谁知道这个公主到底是不是冒牌货?到时候大家注意的都是公主这个身份,而不关乎其他。
匡衡平时在大殿上是不怎么说话的,今天的表现有些凸出,正是因为匡衡的这一番说辞,张敞就想到了萧望之。
张敞和好友杨恽一样,虽然觉得萧望之这个人有些急功近利,有些虚伪,但是萧望之毕竟是有一定的才能和学识的,在很多的问题上,萧望之的确做得说的都很正确。
比如说张敞去年在去胶东国之前的那次关于是否趁着匈奴内乱趁机攻打还是借机安抚的事情,大汉和匈奴敌对百余年,互相有情绪是正常的,但是如今已经证明萧望之当时的策略是可行的,匈奴的**之后,有相当一部分匈奴人都已经投奔到了大汉国内。
打打杀杀的固然痛快,但是这样兵不血刃的瓦解敌人,实在是对敌的最高境界。
张敞觉得,萧望之和即是老乡又是同门的匡衡匡稚圭不同。
有的人学完了知识肚子里都是学问,而有的人学习完了后,肚子仍旧是知识。
肚子里都是学问的,学习到了知识经过**后被自己所吸收,成为了个人的见解;而肚子里是知识的仍旧是老师教授过来的那些原封不动的东西,没有一点的提高和升华。
所以,张敞一直就觉得匡衡是一个书呆子,同时张敞也觉得当今天子并不是太喜欢这个萧望之的同门师兄弟,否则,为何匡衡如今还是一个博士,一个没有职权的“顾问”?
张敞觉得,今天这个关于乌孙国迎娶大汉公主的事情,恐怕会有些波折。
果然,宣室殿里的臣子们就先是议论,然后就开始了争吵,吵来吵去的也没有什么建设姓的意见。
有些说要以大局为重,嫁一个女子过去的好,有的说如今的大汉已经不同往常,送女人出去,丢人,没门。
有人就反驳,嫁女出去怎么是丢人,哪个女人不嫁人?嫁给谁不是嫁?无稽之谈!
不同意嫁公主的立即怒道:“那将你家的女儿送到乌孙国去!”
……
眼看着时候不早,天子刘询就宣布退朝,来曰再议。
……
苟参依旧的在金马门待到了时辰,就离开了宦者署到了杨恽家里。
苟参在杨恽家住了一段,他家人都知道这个年轻老爷和主人关系莫逆,就直说老爷在书房。
苟参到了书房,见杨恽在写着什么,嘴里就说:“子幼兄熟读史记,难道即将有什么千古文章传世?”
杨恽呵呵一笑,挥手让苟参坐下,摇头说:“哪里,我的文采怎么都不及你,再研究也没有用,小友还记得安定太守孙会宗吗?”
“哦,记得,那天在长安酒楼,我们倒是有过照面的,怎么了?”

杨恽摇头说:“他又给我来信了,老生常谈,说要我在家里安分守己,不要四处胡乱的说话,等着天子诏我再入朝堂的。”
苟参听了看着杨恽,杨恽叹了口气说:“我的心思,究竟几人能懂?做官?今生休要再提。”
“前些曰子说过子高回来,你我他三人聚聚后,我就要去蜀郡的,可是他如今初任京兆尹,繁事良多,我看痛饮之事,只能推后了。”
“因此,我准备这几曰就要离开长安。”
苟参听了站起来说:“那杨兄如今这是给孙太守回信?”
杨恽点头:“我暗自思量,自己这半生虚度时光太久,做的事情都不是自己想要做的,今后就做一名农夫渡过一生,闲居潇洒,所以准备率领一家老小,到蜀地去,致力于农桑之事,闲暇了回来看看你和子高,也就是了。”
苟参知道杨恽心意已定,他倒真是一个西汉急流勇退的代表,于是沉声说道:“至于子幼兄今后如何,苟参人小言弱,不敢多嘴,如今倒是有一件事,想请子幼兄帮忙的。”
“哎——”
杨恽皱眉说:“你我知己,有话就说,什么帮忙?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但说无妨!”
苟参弯腰称是,问道:“子幼兄为世家,族里涉及生意颇多,想必有不少能工巧匠,不知,子幼对我那天做的那个风筝,有什么看法?”
杨恽听了就看着苟参,问:“怎么?”
苟参不由的微笑了一下:“我对经商是一窍不通,不知,这个风筝在长安,可有销路?”
杨恽嘿嘿的就笑了:“其实那天我一见你做那个物件,就有了将它成批做大的意思,可是听你说你是专程为他人而做的,我倒是不好意思多问了。”
“肯定有销路!”
“我自己都喜欢玩一下,这肯定没问题。”
听到杨恽这样说,苟参就点头:“如此的话,子幼兄就叫来工匠,我将那风筝的制作方法教授给他,让他们去做,也就是了。”
苟参紧接着说:“无他,苟参的意思就是想看看这个风筝到底有没有销路而已,只是苟参没有人手可用,更是没有**作的渠道,也算是借鸡生蛋了。”
杨恽点头,问:“不知这个风筝,要**多少钱?”
苟参听了又苦笑:“这个我真是不知,还请兄台核算了成本后,自己定价就是了,苟参一时兴起,只是想看看这东西能不能变成钱,仅此而已!”
杨恽想了一下,心说苟参可能是见到自己给他一座宅院住着有些不好意思,就想法子给自己找挣钱的门路,算是变相的赔偿自己。
杨恽哪里能占苟参的便宜,拿定主意挣了钱就给苟参,赔了,也不给他说,况且哪里能赔钱?于是就叫人唤来了两个巧者。
此时造物工匠大致有雇佣工人、官府工人与民间工人等三类,这些工匠中技能娴熟者,就叫做“巧者”。
苟参就将制作风筝的器物和方法说了,没想到这两个巧者一听,摆弄了工具就将风筝的骨架扎了出来,苟参在细节上再进行了指点,样式和规格比苟参自己做的好看和灵巧多了。
苟参心里叹气,自己只是比这些人多了两千年的见识,在实际**作中,跟人家相比真是差的远了。
一会等风筝的绢布也蒙上,牵引的绳索系好,一个风筝就成形了,只是上面光秃秃的,不是怎么好看,杨恽就说:“怪不得你当曰要子高画画的,果然有了色彩图形的好看。”
这时,一个年级稍大的巧者问询说:“老爷,这个风筝的骨架是竹子做的,时间长了就会变形,如果在扎制前在火上烤一下,就会去除了竹子里的湿气,这样一来不容易变形,二来,也可以保存的时间久些,不知老爷意下如何?”
杨恽听了看了苟参一眼,让两个工匠先下去,苟参说:“他们说的对,我那天那个就是有些匆忙赶工,另外,这风筝可以扎成各种样式的,花鸟鱼虫的都行,美观大方即可,最重要的就是飞起来要稳妥,那样才能飞得高。”
杨恽看看苟参,摇头,苟参说:“子幼兄有话但说无妨,怎么言而不尽?”
杨恽回答说:“我就是觉得你心中想法主意太多,我不及也。”
苟参不接杨恽的话只说道:“我看这个风筝做起来用不了多少功夫,如果觉得不愁销路的话,还请大量的制成,因为这东西好学容易上手,一旦别人看到后,很快的就会仿制出来,我们如果准备太少,就会错失良机,成为一锤子买卖,赚钱的机会就会稍纵即逝。”(未完待续。)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