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十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四莫须有的“九宗罪”(十)
六辨“顿兵(逗留)不战”——
在皇太极破口之初到袁崇焕被逮捕前,明军一方的兵力:除了蓟镇东协二路以及关宁牢守山海关的重兵之外,目前各路援军只有刘策、曹鸣雷的保定兵五千、尤世威的昌平兵五千、侯世禄的宣府兵五千、满桂的大同兵五千以及关宁铁骑九千,总共不到三万人马,再加上驻蓟州的西协总兵麻登云所部一万,可调遣的也不过四万兵马。另外,虽有数万关宁步兵,但还在路途之中。
再说战力:首先看蓟镇中协的情况,皇太极入犯,各关隘除了投降、能坚持的也没有几个时辰便已破口【140】【141】【142】,谈何战力?遵化彭方炳父子兄弟五人忠勇、三屯营朱国彦善战,但同样也都没有支撑多久,这已经能说明蓟镇十路的情况之糟了!再看其他几路援军的情况,保定兵、昌平兵与后金兵交战因为没有看到史料记载,不得而知;但能战善战的满桂大同兵和侯世禄宣府兵,则有一战顺义而逃【143】、二战德胜门落败【144】、三战永定门而全军覆没【145】的一连三惨败,看来也就只是两个字:“不妙。”从而更加印证了巡关御史方大任之说:“各路援兵止有袁崇焕一旅可恃”。
由此,明方对敌方的反击应该是这样的三个阶段:一是鞑子兵锐气正盛时,明方应避其锋芒、坚守各城,与敌方大打消磨时间战,最大限度地消磨其锐气;二是双方相持,明方则以逸待劳养精蓄锐,间或出奇与敌方打拉锯战,将其牢牢拖住;三是待明方各路援军齐集,便开始大举反攻,届时敌方必将进退两难,几乎没有逃生的余地。
这样的分析也基于“虏利野战”【146】和“彼之远来,利速战,能战之兵,又利在得战”的现实。所以,袁崇焕总在强调:“故不贪功,便无由致败,若贪一击之利与之交锋,从前之祸立见”【147】不可冒险轻进,不可浪掷一战,不可让弟兄们白白送死作无谓的牺牲。
应当指出,袁崇焕和关宁援军也总在寻找战机与后金兵拼命,笔者在此将前面已经叙述的事实再重复一遍:就在袁崇焕率关宁骑兵十一月十七日晚抵左安门到十二月一日被逮、其间的十三天时间里,且不说前有十一月二十日的广渠门大战、后有二十八日的夜袭南海子,就在袁被逮的当天早晨,他还正在派副总兵张洪漠等前去追蹑敌军呢。十三天里至少打了两场胜仗,而且迫使敌军一退再退,可当皇上的还要指责指挥打胜仗的带兵统帅逗留不战,这不是强辞夺理吗?
其实,袁崇焕何尝不战?又何尝不想战、不敢战?是袁崇焕不能浪掷一战让弟兄们白白地去送死——皇太极破口之初及后来的情势也证明了这一点:满桂、侯世禄的一败顺义,二败都门;申甫的惨败卢沟桥【148】;满桂、孙祖寿、黑云龙、麻登云的永定门全军覆没;刘之纶的遵化娘娘山溃败【149】……教训不可不汲取,明廷和崇祯皇帝等待的和想要得到的应该是最后的完胜,而不是眼前一场又一场让无数将士们无谓的牺牲!
战,袁崇焕能做到的已经做到了;不战,袁崇焕该坚持的也坚持了——可是,什么是战?什么是不战?什么时候战?什么时候不战?这无不关系着京师和大明朝的安危,崇祯皇帝即使不知兵法不懂战守,也应该仔细掂量想一想问一问吧!
七辨“援兵四集尽行遣散”——
说到当时就已援兵四集,这明显是在胡说八道了。
真实的情况是:当时赶到畿东的只有区区五路援兵——刘策、曹鸣雷的保定兵五千、尤世威的昌平兵五千、侯世禄的宣府兵五千、满桂的大同兵五千以及袁崇焕的关宁铁骑九千,总共不到三万人马。其他各地应召入援的援兵都还在路途上,不知何时才能到京城呐!
再者,随关宁骑兵一道入援的一万多关宁步兵,已经派守相关府县【150】;尤、侯、满三总兵分守昌平、三河、顺义;刘策还密云【151】;曹鸣雷协助麻登云守蓟州——如此布防,不仅朝廷未提出不同意见,就连崇祯皇帝征询孙承宗意见时,孙也称赞道:“臣闻督师、尚书袁崇焕率部驻蓟州;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镇总兵候世禄驻三河。三边将守三信地,势如排墙地密,层层接应,可为都城前矛,辽兵后劲。此为得策。”【152】,崇祯皇帝甚至专门下旨褒奖肯定【153】,为何转脸便不认帐了?

有人说分守各城会让皇太极各个击破的,何如各路援军会合与敌决战!其实,分守各城为的是稳定畿东乱了的军心民心,而稳定的畿东又是我军最后打垮敌人的重要保证;况且,一城一地的阻击更可以拖住皇太极,时间越拖得久,鞑子兵必然师老匮乏锐气渐消,待援军云集,围歼皇太极,岂不胜券在握?再看当时的五路援兵,人马还不到三万,不要说打败两倍于我的数万以野战见长又士气正盛的鞑子骑兵了,就是能不能保住不被吃掉,恐怕都难说。要知道,皇太极气势汹汹正要寻机找我各路援兵一决高下呢。
关于刘策还镇密云的问题,是袁崇焕在派关宁步兵分守畿东相关府县的疏文之后、又特别提到的【154】:
惟西协石(石塘岭)古(古北口)曹(曹家寨)墙(墙子岭)四路,亦与敌共之,但争内外耳。方与督臣计,以固四路而断密云、平谷,俟酌定而后入报。
兵部对袁崇焕的报告评价甚高,对他所提到的西协四路问题,也表示同意固四路而断敌入犯之危的方案并提出密云与平谷之外另有援兵可派的意见【155】:
畿东州县,风鹤相惊,人无固志。自督师提后入援,分派驻防,遂屹然无恐。今与督臣计,以固四路而断密云、平谷,则尚有各路援兵可听调遣,知崇焕必有以善用之矣。
袁崇炮疏文中的“方与督臣计”,似是指蓟辽总督刘策,而兵部疏文中的“今与督臣计”则明显是指袁崇焕。在他们“酌定”“入报”之后,又有崇祯皇帝褒奖肯定袁崇焕之分守方略并“刘策着还镇”的旨意【156】:
览奏,卿统大兵驻蓟,相机图,更置兵将,分布厚防。至念陵京根本,具见周计忠谋。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御。卿仍联络指援,着各方略,殚力奏功。满桂领兵来京,及防守事宜,该部榷议,速奏。
可见袁崇焕的分守方略至少对安定军心民心以及保护陵京根本,是有重要作用的。而刘策之还镇,又是出于对西协四路尚恐疏虞的担忧——有论者讥讽袁崇焕:“是不是担心皇太极会绕出长城再从西协攻入大明呢?”三百多年后的今人当然知道当时皇太极并没有分兵破西协四路之“口”,不担心那里的防守疏虞肯定有道理。岂不知当时的当事人袁崇焕并没有如此之“先见之明”?又岂不知崇祯十一年九月,后金兵第四次入塞,便是兵分两路破口,其中被破之一口,便是西协四路之一的墙子岭【157】!
注:
【140】《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月乙亥
【141】《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月丁丑
【142】《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丙申
【143】《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一月辛丑
【144】《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二月丙寅,丁卯
【145】《清太宗实录》卷五,天聪三年十月戊寅
【146】《明熹宗实录》卷七十九,天启六年十二月庚申
【147】《明熹宗实录》卷三十一,天启六年八月
【148】周文郁:《边事小纪》辽师入卫纪事
【149】周文郁:《边事小纪》辽师入卫纪事;《明史》卷二百六十一,列传一
百四十九刘之纶传
【150】《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丙申
【151】《崇祯实录》卷二,崇祯二年十一月己丑
【152】孙铨:《孙文正公年谱》
【153】《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己亥
【154】《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丙申
【155】《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丙申
【156】《崇祯长编》卷二十八,崇祯二年十一月己亥
【157】晁中辰:《景山游魂——崇祯帝》二八六页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