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4.不识时务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盗版可耻!请读者们支持正版!本文正版由起点发布,其余皆为盗版。
碍着王局长和主管副市长的面子,刘彩城一行还是参加了铸造分厂的复工典礼。
在刘彩城看来,这“复工”二字,明摆着就是刘万程要打他的脸。你搞不成停工关门了,我就来复工,搞成了就可以证明你们全是笨蛋呗。
当初刘万程从厂里辞职,他是知道的,他没有阻止。因为这个年青人,不是他的人。
厂里派系复杂,明争暗斗,非友即敌。不是自己的人,能耐越大,对自己威胁越大,还是走掉的好。
刘万程让二分厂实现高利润,刘彩城不是瞎子聋子,岂有不知道的道理?
一般想上进的干部,都会主动靠拢上级,不用上级说什么,就会主动靠过来。这时候,刘彩城才会有选择地主动拉拢他需要的干部,进自己的圈子。刘万程当然是他需要的干部。
可刘万程没有主动靠拢他,甚至二分厂产生了那么高的利润,年底的时候,都没有给他送“年终奖”过来。
对有本事的干部,刘彩城还是舍不得放弃的,便主动放下姿态,到二分厂视察,甚至把刘万程叫到自己办公室里,亲自鼓励安慰一番。
可是这个刘万程,却始终不卑不亢,和他不远不近。
他就渐渐明白了,高强、张年发,这都是袁佩华的人。刘万程是张年发舍了老脸,在办公大楼里四处活动,才被提拔上来的干部,他当然要对张年发死忠。
就在张年发出事的时候,刘彩城还主动把刘万程找到自己屋里,好言安慰。他在等刘万程一句话,一句忠于他的话,或者是工作时间之外的拜访。
这两项,刘万程一件没做。
不是他看不出来刘彩城的意思,也不是他不知道做,是他已经开始算计离开了。
张年发的被带走,让刘万程彻底对这个工厂的管理层失去了信心。听着刘彩城安慰的话语,他感觉到的,只有恶心。
当时,刘万程没有想到,总厂会把刘勇这么个棒槌派来当厂长,这太荒唐了。所以,他辞职的时候,并没有担心自己拿走的那些死账。
不管总厂派谁来当厂长,一般专职生产干部,谁来都不会去查那些死账,这是规矩。因为查那个东西,不知道就会捅出多大的娄子来,把谁牵扯进去。
可刘万程万万没有想到,总厂就是这么荒唐,能派刘勇这个什么也不懂的政工干部来当一把手,而不是他上一世来的那个厂长,这才让他乱了方寸。
而正是刘万程的“不识时务”,让刘彩城下了不用刘万程,用刘勇的决心。刘勇举报张年发立功了啊,而且绝对是他的人。
参加王局长主持的临时小会,副总袁佩华一言不发,这让刘彩城感到十分不快。你年龄都到了,已经要退居二线了,还明里暗里的和我做对,是不是想着让我在你退居二线的时候,给你安排个出力不讨好的具体工作啊?送你去二分厂养老,那里一没暖气二没空调,让你在退休之前,好好“享福”!
看脸色,袁佩华也知道刘彩城生他的气。可他也不能昧着良心,守着王局长,顺着刘彩城胡说八道。就是王局长不在,这种胡说八道的话也不能说,这同样是一种“晚节不保”。
参加典礼后回去的路上,和刘彩城一起坐在轿车后排座位上,袁佩华这才说话:“临来之前,我就说,刘万程不是个莽撞的人。相反,这人看着年青,做事却极为老道,事事都能考虑周全。赵超说的这个什么生产技术硬伤,根本就站不住脚。今天,刘总你这么提醒刘万程,关心他,也算是对他仁至义尽了。对王局长那边,咱们也算尽到了职责。我再多说什么,就有些画蛇添足了。”
刘彩城想想,袁佩华说的也不无道理。戏法几乎让刘万程给拆穿,袁佩华再去重复一遍,反而会引起王局长猜测他们目的不纯。
他就笑一下,对袁佩华说:“你对刘万程很了解嘛。”
袁佩华也笑一下说:“说实话,我还真猜不透他。虽然我管生产,他很少和我打交道。就是我到二分厂,他也是把张年发推到前面,自己很少露面。实在躲不过去,你问一句他答一句,不问一句话没有。你说他就这么个性格吧,这又和他机智多变的管理办法不一样。我那时候就有种感觉,他不愿意和咱们打交道,甚至是怕咱们把他当个人物。”
刘彩城不由侧头看袁佩华说:“噢,还有不想当元帅的士兵?这个倒是新鲜。”
其实,袁佩华说的这个,也正是刘彩城对刘万程的感觉。原来他还怀疑刘万程是袁佩华这条线上的,现在看来,他是谁都不靠,是个逍遥派。

就听袁佩华继续说下去:“现在呀,我都怀疑,当初他在二分厂的时候,就没打算长干。那时候,恐怕他已经在打算自己另立门户了。要不然,他对咱们上边,不会是这么个态度。”
刘彩城眉头就皱起来,过一会儿说:“那他干副厂长的目的就不纯,一定存在贪污现象!”这一点,他转的倒是不慢。
袁佩华微微一笑说:“那个刘勇,在二分厂查账,账本都翻了个底朝天,连刘万程的一个签字都没找到。”
刘彩城说:“现在好多分厂账目都乱七八糟,这个不能证明什么。”
袁佩华说:“就算我们知道他贪污,没有证据有什么用?”接着就感叹一声,“这小子管理上的确有他独到的地方。如果二分厂能够把他的那些办法延续下来,倒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可惜呀,刘勇去了,把他留下的那些东西全给推翻了,弄了个面目全非,我们就是想借鉴,也无从下手喽!”
说话间,轿车已经到了江山机器有限公司的办公大楼跟前。
刘彩城没有急着下车,而是问袁佩华:“老袁,你说这刘万程下一步,他想干什么?”
袁佩华说:“肯定是把铸造分厂搞好,创造效益打咱们的脸了。”
刘彩城就问:“你感觉,他能办到吗?”
袁佩华想想说:“赵超说的什么技术硬伤,估计难不倒他。能难倒他的,怕是外国人的那些设备控制系统。如果他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他就不会办到。”随即就说,“你想那么远干什么,这不是自己吓自己吗?”
其实,袁佩华想的更远,只是不愿意说。
刘万程代管铸造分厂,恐怕只是走了第一步。而第二步,他实际已经在走了。无偿给二分厂找活干,现在,二分厂从张年发到每一个工人,都对刘万程感恩戴德。
那么,下一步,刘万程想怎么走呢?
其实,不仅袁佩华不知道刘万程下一步怎么走,就是刘万程自己,也不知道。
他得等铸造分厂正式运营之后的结果。二分厂那里,只不过是他投下的一步闲棋,现在还用不上。
正如他跟吴晓波说的那样,他在学高手下棋,东一颗西一颗的投闲子。可是,如果事情果真如他预料的那样发展,这些闲子就都会发挥出作用。
等别人发现了他的真实目的,就一切都晚了。
袁佩华料不到的是,就是他自己,将来也会成为刘万程的一颗棋子。因为他已经和王局长接触,并且可以说上话。
他在试图让王局长相信,袁佩华在江山机器厂,就像张年发在二分厂一样,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于是,按常规,袁佩华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却仍旧在生产副总的位置上呆着。
2000年的春节,就在所有人忙忙碌碌而又各怀心思,明争暗斗之下,不紧不慢的到来了。
每年春节的时候,刘万程都是带着徐洁回老家过年的。徐洁懂事,深得父母喜爱。两口子对父母和弟弟妹妹也好。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每天都给一个乞丐五块钱,久之成了习惯。有一天,他把给那个乞丐的五块钱给了别人,那乞丐竟然愤怒地质问他,为什么把他的钱拿去施舍别人?
这个故事,对刘万程的启示很大。他不能把弟弟妹妹培养成寄生虫。所以,他尽量地逼迫他们去自谋生路。出本钱让他们去做小买卖。别人家盖了小楼,他们盖不起,他出钱给盖。但是,必须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父母年岁还不大,身体都结实。农村结婚早,弟弟已经有了孩子,妹妹也已经嫁人了,对象是自己选的。弟弟的孩子父母给看着,同时还要上山劳动。
劳动了一辈子的父母,离不开大山,离不开自己的田地,更离不开劳动。被刘万程两口子央求不过,父母也会被刘万程用车接来城里一段时间。可住不了几天,家里的大山和田地就把他们勾回去了,城市的喧噪永远无法让他们适应。
于是,父母和弟弟一家,住在他给盖的,老家的小楼里。妹妹家的小楼,也是刘万程出钱盖的。有时间,或者逢年过节,他就带着徐洁去看他们。
回家的时候,两口子背着送给父母和弟妹的礼物,都是像第一次回家一样,坐火车再倒公交车,然后自己走二里山路回去。
他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弟妹们,他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大山里的孩子。艰苦朴素,自力更生,永远都是山里人不能丢掉的品质。
书书网手机版 m.1pwx.com